主要从事非金属催化材料的可控制备和低碳烷烃的转化相关研究工作,利用超分子化学和晶体工程原理,通过调控硼氧活性中心的配位构型和活性氧2p轨道的电子占据状态,形成“半经验→经验→精准化”的研究模式,为后续开发非金属轨道催化剂的可控合成新技术奠定了基础。近五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Sci. Adv.、Chem、Nat. Commun.(2篇)、Angew. Chem. Int. Ed.(3篇)、Adv. Funct. Mater.(2篇)和J. Energy Chem.(8篇)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所发论文共计被他引近4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撰英文专著2本;获得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1)。研究成果作为国内首个团队受邀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撰写关于“A Tea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xt-Generation Metal-Free Catalysis”的评论,受邀在全国绿色化学会议、全国碳催化会议、全国能源化学会议等国内学术会议做主旨/邀请报告20余场,在第9届全国表面分析科学与技术应用学术会议担任组委会主席,在第10届全国碳催化会议担任执行主席。承担和完成中组部WR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横向项目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