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大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和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我院积极响应号召,于4月23日精心组织学生观看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启动活动直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高度重视 周密部署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此次直播活动,将其作为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契机。活动前,学院明确分工,细化任务,通过班级群、年级会议等多渠道发布通知,确保每位学生知晓直播时间、平台及主题内涵,为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多形式组织 全员参与
4月23日上午9:15,学院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观看。部分班级在学院会议室、多媒体教室集中观看直播,现场氛围庄重热烈;其他学生则通过人民网、新华网等平台自行学习。直播中,同学们认真聆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主题分享,深刻感悟红色精神与新时代青年使命的结合,进一步坚定了扎根祖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的理想信念。
深化学习 凝聚力量
直播结束后,学院第一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分享心得体会。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创新创业课,更是一堂厚重的思政大课,激励着大家将个人成长融入到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
材料化学专业研究生韩政涛:观看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启动仪式直播,我深受触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的主题,精准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在红旗渠青年洞文化广场这一充满历史意义之地开启征程,极具象征价值。多年来,“红旅” 活动成果斐然,众多大学生借此深入革命老区、偏远山区,传承红色基因,以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国家战略。这让我意识到,身为研究生,我们应积极响应号召,扎根基层,汲取实践与群众的力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服务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郑贤涛: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信如星火,照亮青年“向下扎根”的奋进之路。从延安窑洞的区块链文物守护到盐碱地的基因治荒,创新大赛学子以科技解码红色基因,将论文镌刻在乡村振兴、双碳战略的壮阔版图上。红旅实践课堂里,南湖红船精神在元宇宙重生,西部治沙数据在云端流转——这是新时代的思政金课:用创新为炬,以大地为卷,让青春信仰在服务国家需求中淬炼成钢。两封回信,一份答卷。当实验室的突破化作田间稻浪、化作大国重器的螺钉,青年便以“顶天立地”之姿,在民族复兴的土壤里长成脊梁。扎根不是守成,是带着历史的基因破土;生长不是独行,是汇入时代的江河奔涌。这,正是中国青年对嘱托最炽热的回应。
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哈晋峰:观看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启动仪式直播,我深受触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的主题内涵深刻,让我认识到这不仅是一场活动的开启,更是对青年责任的有力号召。在红旗渠青年洞文化广场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地点启动,让创新承载家国情怀的“中国金课”与思政大课有了更坚实的根基。我们青年一代应积极响应,扎根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实践中锤炼自己,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彰显了我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责任与担当。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创新大赛为契机,深化“红色筑梦”教育,助力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