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青春赋能乡村振兴(二):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实践队赴赴漳州开展红色文化研学

作者: 时间:2025-08-12 点击数: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近日,福州大学闽乡网盾御虫害,红韵铸魂振乡村实践队走进漳州,循红色足迹、探千年古村,以青春之力传承红色基因,以专业所学助力文化振兴,开启了一场红色+古色交融的实践之旅。

走进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触摸热血岁月的信仰温度

团委副书记李诗琪带领实践队实践队首站来到位于芝山南麓的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斑驳的枪托、尚存余温的背包、布满箭镞的作战图……在讲解员生动的叙述中,一件件静默的文物仿佛穿越时空,将红军在漳州战斗的峥嵘岁月徐徐展开。队员们驻足聆听革命先辈的战斗故事,深切感受信仰的力量。参观结束后,队员李树春感慨道:“这片被先辈热血浸润的土地,如今正等待我们用专业知识接力耕耘。唯有将红色基因融入科研与实践,才能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红色精神学习会:以学铸魂,让信仰落地生根

午后,“芝山红楼”前的树荫下,实践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精神学习会。指导老师、院团委副书记李诗琪带领大家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队员闻雯、张子璇等结合上午的所见所闻,围绕“新时代青年如何在乡村振兴中践行红色精神”展开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更是精神的传承,青年学子应立足专业、扎根基层,让红色信仰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

探秘埭美古村:解码闽南古韵中的振兴智慧

循着九龙江南溪河的潺潺水声,实践队来到有着闽南第一村美誉的埭美古村。这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村落,以"房屋建制不逾祖制"的祖训和完整的家风家训体系,保留了鲜活的闽南传统风貌。队员们漫步石板巷陌,在古厝的雕梁画栋间感受文化坚守,在村民的日常对话中探寻乡村振兴的精神支点。古村不仅保存了乡愁记忆,更彰显着文化自信。祖籍漳州的队员方小敏表示,我们应当将传统营造智慧与现代乡村规划理念相结合,助力千年古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垃圾分类宣传:以小行动撬动乡村文明新风尚

实践队还来到南溪河岸开展“垃圾分类进古村”志愿宣传。队员们手持自制分类指南,用“闽南语+普通话”双语模式为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短短两小时,200余份指南发放一空,村民们纷纷点赞:“队员们讲得清楚又接地气,原来垃圾分类可以这么简单!”

一次红楼瞻仰,一次祖厝漫步,一次信仰对话,一次文明播种——四场活动、四种课堂,把红色基因、古色智慧、绿色理念深深植入青年心底乡村振兴的考卷,既要写在大地上,更要答在心坎里。未来,福州大学闽乡网盾御虫害,红韵铸魂振乡村实践队将以此次漳州之行为新起点,持续把课堂搬到田野,把实验做进村居,把论文写进农户家中,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让千年文脉永葆生机,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八闽大地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青春画卷。


Copyright © 2010-2025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