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三下乡”优秀实践个人 | 俞凯华:网卫沃野的逐梦人,科技兴农的先锋旗手

作者: 时间:2025-11-04 点击数:


人物简介

俞凯华,女,中共预备党员,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材料化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本科至今在福州大学化学专业深耕七年,累计发表SCI论文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福州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福建省扬帆计划活动“扬帆之星”、“三下乡”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她组建“闽乡网盾御虫害,红韵铸魂振乡村”硕博实践队,联合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福建德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闽桂两地完成千余亩技术推广,首创“先用后付、见效再还”普惠合作模式,带动农户增收超千万元;依托全国样板党支部,将红色基因融入科技服务,六载春秋扎根八闽果园,首创“PE-Melt药物内嵌”技术,成功研制出载药式防虫网,积极推动防虫网落地应用,实现了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该项目获2025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范本。基于以上成就,俞凯华荣获“追寻领袖足迹,担当强国使命”2025年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立科研之志,做绿色防虫的破冰者

福建高值水果种植面积达五百多万亩,却长期面临木虱、果蝇等小型害虫猖獗问题,亩均蛀果率曾一度高达15%。由于害虫的携带传播,黄龙病等“柑橘癌症”甚至可在四年内摧毁整片果园。面对“虫害肆虐-农药滥用-果实污染”的农业困局,俞凯华带领跨学科团队深入闽南等十余个果产区开展六年追踪调研,系统探究农村果树种植核心困境。

基于实地调研数据进行科研,俞凯华首创“PE-Melt药物内嵌”技术,通过碳材协同改性与梯度精准载药工艺,成功研制出兼具物理阻隔与化学防控双重功效的载药式防虫网。该技术通过国家科技查新认证为国内首创,构建了绿色高效长周期防虫新模式,为“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解决方案。

践助农之行,做知行合一的躬耕者

“技术不落地,再尖端也只是论文里的符号。”在导师谢在来教授的指导下,俞凯华组建“闽乡网盾御虫害,红韵铸魂振乡村”实践队,通过实地调研精准定位需求,以技术推广破解种植难题,借校企合作搭建转化平台,用红色宣讲厚植精神沃土。并且,同步开展“垃圾分类进乡村”、“红色文化传承”等主题活动,将绿色发展理念与红色文化基因深植在田间地头。

在福建漳浦美源城莲雾基地,载药式防虫网使蛀果率降低至2%;在南平顺昌森官农场,百亩橘柚实现优果率提升25%;广西融安脆蜜金桔产业园更是完成800亩规模化应用。

为破解农户“用不起、不会用”的难题,实践队创新采用“先用后付、见效再还”的普惠合作模式,累计开展130人次技术培训,发放900册图文手册,手把手指导农户操作防虫网铺设与维护。该模式已带动农民增收超千万元,真正做到把技术送到田埂、把服务送进农舍。

展创新之翼,做乡村振兴的领跑者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更要把旗帜插在高峰上。”俞凯华深知,只有把科研放进国家赛场的“聚光灯”下,才能让“小防虫网”撬动“大产业”。她牵头组建“网卫鲜丰”双创团队,以载药式防虫网为核心引擎,一路从学院路演“零经验”起步,历经50余场训练营、100余次方案迭代,先后获得校赛银奖、省赛金奖,在2025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角逐中一举夺得全国金奖。

决赛现场,面对“985”高校云集、农业强校环伺的重压,她知难而进,如长风破浪。“那一刻,我们不仅代表福大,更代表千万小农户站在赛场上。”金奖背后,是她把实验室“冷数据”变成农民“热收益”的初心。

“科技兴农的接力棒,总要有人跑到底。”俞凯华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兴农”的殷切嘱托,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精神坐标,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科技助农服务,把红色党旗插进创新一线。

“让每一寸果园都不再因虫害而减产,让每一位农民都用得起绿色技术,这就是我的梦想。”从实验室到果园,从数据到田埂,俞凯华以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用科技守护绿色丰收,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未来,我们嘉锡青年应以俞凯华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以科研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让更多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Copyright © 2010-2025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