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教育部主办、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承办的2025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化学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化学类专业大学生科技活动交流会在武汉举行。我院由副院长林子俺研究员带队,院长助理谭理教授、辅导员吴宗燚以及嘉锡化学拔尖班学生代表一同参会。会议期间,6位学生在会上进行口头汇报与墙报展示。

活动感悟
01口头汇报
2023级嘉锡班黄熠:
本次学术会议,我汇报的主题是《基于炔基四配位硼的新型迁移反应研究》,简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进展以及核心研究成果,并获得了优秀汇报证书。
在答辩环节,我的工作很荣幸获得了许多来自其他高校的同学的认可,并与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的同学就课题具体内容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借助此次交流契机,我不仅加深了对自身课题的理解,收获了极具价值的研究灵感,更清晰认识到自己在跨方向融合思维与实验细节把控上的短板。未来,我也将继续把握交流与实践的机会,积极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在相互学习中突破自我,为科研探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02墙报展示
2023级嘉锡班张子涵:
在本次的交流活动中,我的墙报主题为《不对称合成中的硼碳键轴手性构建的策略研究进展》。在交流过程中,许多同学和老师对我课题组关于硼碳轴手性的研究表示十分感兴趣。此次学术会议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对许多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我将来能在这一领域内继续探索,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2023级嘉锡班陈烨荣:
在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中,我以墙报形式分享了《基于钴氟络合物的氟氯交换反应研究》的相关工作。这一研究聚焦于利用钴氟络合物实现高效氟氯交换,为有机氟化学合成提供新路径。交流中,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次学术交流让我在思维碰撞中收获了新的灵感,也更加坚定了在化学领域深耕的决心。未来,我将继续探索,力求在该反应体系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上取得更多突破。

2022级嘉锡班黄少坤:
在本次拔尖计划学术交流会上,我的墙报主题为《基于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的微通道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四环素检测》。我与来自不同高校的同学们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不仅就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构建策略、信号放大机制等具体问题表达了各自的看法与见解,还进一步探讨了微流控技术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场景中的应用前景。通过本次研讨与交流,我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在理论深度与实验设计上尚有提升之处。

2022级嘉锡班王林奕天:
在本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我主要以墙报的形式参与活动。我本次的墙报主题为《L-Proline-Promoted CuF2-Catalyzed Coupling of Sodium Glycosyl Sulfinates with Aryl Halides》。在会议途中,我与兄弟院校的学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也见识了许多同学的科研结果。我在会上看到了许多新颖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手段,让我意识到了现存的不足,也为我未来的科研道路开拓了视野,指明了我未来努力的方向。未来,我也会继续在化学的科研道路上继续攻坚克难,再创佳绩。

2022级嘉锡班袁丁:
在本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化学研讨会中,我的墙报主题是《用于CO2高效加氢制甲醇Cu-Zn-Ce催化剂的协同界面工程》。在墙报沙龙环节,我与各大高校学子进行学术分享与交流,这让我在学术认知与实验设计上都有了全新收获。未来,我将把会议中的收获转化为研究的动力,在深耕自身领域的同时,主动打破学科与地域壁垒,朝着更具深度与温度的学术方向前行。

此次参会是我院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示教学改革与育人成效的重要窗口。福州大学嘉锡化学拔尖班自2020年成立以来,已累计培养毕业生40余名,学生科研成果丰富,升学深造率在80%以上。未来,我院将以拔尖计划2.0为指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福大模式”。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项目介绍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是2018年教育部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推出的一项重大的人才培养改革计划,拟在基础理科、基础文科、基础医科领域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着力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医学科学家,为把我国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奠定人才基础。
实施范围覆盖了17个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含力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含药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2020年福州大学“化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