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金林

职 称: 研究员

学 历: 博士研究生

电子邮件: jllong@fzu.edu.cn

研究方向: 1. 光催化。 2. 人工光合成。 3. 太阳能热化学利用。 4. 碳循环。 5. 固态燃料电池。

教育工作经历 (Education and working experiences)

2019/6-至今,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

2014/2-2019/6,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副研究员,博导。

2015/8-2016/8,美国埃默里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

2011/12-2012/1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医药工程学院,博士后。

2009/7-2014/2,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助研/副研究员。

2005/7-2006/9,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实习研究员。

2001/7-2002/7,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2006/9-2009/7,福州大学,物理化学,博士研究生。

2002/9-2005/7,福州大学,物理化学,硕士研究生。

1997/9-2001/7,郑州粮食学院,油脂工程,工学学士。

科研简介 (Scientific research)

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针对光生电荷分离和界面化学反应过程调控规律等催化基础科学问题,以设计光催化剂表界面组成与结构,促进光生电荷分离与界面转移,提高反应效率为基本研究理念,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索。取得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概括为三个方面:1)发现了电荷量子隧穿提高光催化过程效率新机制,创建了“金属/绝缘体/半导体(MIS)”异质结构光催化剂新体系;2)建立了MIS结构光催化剂精准设计制备新方法,阐明了光生电荷隧穿分离动力学的调控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3)构建了全光驱动的新型人工光合反应器,实现了人工光合反应的高效高速转化和产物控制。在《Nat. Energy》、《Acc. Chem. Res.》、《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总引用12000余次,高被引论文10篇,H因子64。应邀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做报告50余次。主持1项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科技厅计划项目。主编 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1部(《固体催化剂制备与表征》,科学出版社,2025)。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0年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在应用研究方面,聚焦可再生能源驱动碳捕获-光热催化加氢联产航空燃油技术以及聚光太阳能热化学储热发电载能材料开发,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0余项,申请美国专利1项。

科研项目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1)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2021YFF0500402,高性能太阳能热化学载能体构筑与制备方法,2021-12至2026-11,360万元,在研,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22072022,光生电荷可隧穿的“单点单核金属/绝缘体/半导体”SMIS结型复合光催化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63万,2021-01至2024-12,已结题,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NSFC-FWO),22011530144,卤素钙钛矿光催化有机合成精细化学品研究,10万,2020-01至2021-12,已结题,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773031,纳米氧化物光催化剂表面DCA结构单元的设计构建及其可见光催化还原CO2作用机制研究,2018/01-2021/12,65万元,在研,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373051、纳米氧化物半导体复合光催化剂界面异质结和异相结的分子作用机制探索、2014/01 - 2017/12、82.0万元、已结题、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1003021、(C3N3S3)x基有机聚合物半导体可见光水分解制氢催化剂及作用机制探索、2011/01 - 2013/12、20.0万元、已结题、主持。

获奖情况 (awards & honors)

2014年 福州大学“旗山学者”奖励支持计划;

2014年福建省教育厅新世纪优秀人才奖励计划;

2020年福建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

2022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2年福州大学“杨鸿耀奖教金”;

2023年福州大学“嘉锡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

2025年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

代表性论文 (Representative papers)

1.Quantum Tunneling of Photogenerated Charges for Artificial Photosynthesis.YingWang,ShuowenWang,Xianzhi Fu,andJinlin Long*Acc. Chem.Res.2025, 58, 13, 2145–215.

2.Surface Ru–H Bipyridine Complexes-Grafted TiO2Nanohybrids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CO2Methanation.Pu Zhang,Xiaoyu Sui,Ying Wang,Zhuan Wang,Jiwu Zhao,Na Wen,Hailong Chen,Haowei Huang,Zizhong Zhang,Rusheng Yuan,ZhengxinDing,Wenxin Dai,Xianzhi Fu,Yu-Xiang Weng*,Jinlin Long*J. Am. Chem. Soc.2023,145, 10, 5769–5777.

3.Platinum Single-Atom Nests Boost Solar-Driven Photocatalytic Non-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to Ethane.Pu Zhang,Junwei Li,Haowei Huang*,Xiaoyu Sui,Haihua Zeng,Haijiao Lu,Ying Wang,Yanyan Jia*,Julian A. Steele,Yanhui Ao,Maarten B. J. Roeffaers,Sheng Dai,Zizhong Zhang,Lianzhou Wang,Xianzhi Fu,Jinlin Long*J. Am. Chem. Soc.2024,146, 34, 24150–24157.

4.Hotπ-Electron Tunneling of Metal–Insulator–COF Nanostructures for Efficient Hydrogen Production.Jintao Ming, Ai Liu, Jiwu Zhao, Pu Zhang,Haowei Huang, Huan Lin, Ziting Xu, Xuming Zhang, Xuxu Wang, Johan Hofkens, Maarten B. J. Roeffaers*,Jinlin Long*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50,18290-18294.

5.Gold plasmon-induced photocatalytic dehydrogen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to ethane on polar oxide surfaces.Lingshu Meng, Zhenye Chen, Zhiyun Ma, Sha He, Yidong Hou, Hao-Hong Li, Rusheng Yuan, Xi-He Huang, Xuxu Wang, Xinchen Wang,Jinlin Long*Energy Environ.Sci.2018, 11, 2,294-298.

Copyright © 2010-2025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