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我院特邀卢嘉锡先生的长女、福建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卢葛覃女士,于旗山校区宏晖文体综合馆作题为《一个前辈知识分子的报国之路——追忆父亲卢嘉锡的科教人生》专题分享会。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各系所主任、各党支部书记、全体辅导员、2025级全体新生参加活动。讲座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柯江锋主持。
卢嘉锡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科学家毕生奉献的写照。他从海外学成归来,投身于新中国的科研与教育事业,在结构化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并为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的建设付出大量心血。他的科教人生,是一条鲜明的报国之路。


海外求学:怀“科学救国”志,奠化学研究之基
谈及父亲的求学之路,卢葛覃女士动情地讲述道,卢嘉锡先生早年毅然远渡重洋,前往英国伦敦大学潜心深造。之后,他又奔赴美国,师从杰出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教授,主攻结构化学方向。在那段求学的岁月里,他在放射化学、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等诸多前沿领域深耕细研,积累了极为扎实深厚的学识。
彼时,卢嘉锡先生与钱学森等一批杰出科学家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他们心中共同怀揣着“科学救国”的伟大理想,即便身处异国他乡,也始终心系祖国,密切关注着祖国的发展。



归国奋斗:深耕科教六十载,推动中国化学走向世界
1945年,面对海外的优渥条件,卢嘉锡先生没有丝毫犹豫与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归国之路。此后,他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新中国的科教事业,用一生书写着对祖国的赤诚与担当。新中国成立,为卢嘉锡先生实现报效祖国的誓言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1960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福州大学的创办工作之中。从学校的筹建规划到化学学科的初步搭建,从师资队伍的组建到教学科研的开展,他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为福州大学化学学科的起步与发展倾注了无数心血,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8年,卢嘉锡先生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开放包容的胸怀,积极推动两岸科技交流。他凭借自身在化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广泛影响力,在促进台湾省与大陆化学领域的合作中穿针引线、奔走斡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卢嘉锡先生还曾担任中国化学会会长,引领中国化学界不断探索前行,更以其卓越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副主席。在这一国际化学领域的权威平台上,他积极发声、贡献智慧,让中国化学的声音走向世界舞台。



精神传承:以“C3H3”践初心,用行动树科研标杆
在分享中,卢葛覃女士特别解读了“嘉锡精神”的核心——“C3H3”精神,即“Clear Head(清醒的头脑)、Clever Hands(灵巧的双手)、Clean Habit(洁净的习惯)”。
卢葛覃女士动情地提及,父亲卢嘉锡先生始终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将“C3H3”精神贯彻到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虽年过花甲仍坚守在实验室的一线,潜心钻研、不懈探索,终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福州模型”,开拓了中国原子簇化学研究领域。




从海外求学的青年才俊,到新中国科教事业的开拓者,再到福州大学发展的奠基人,卢嘉锡先生的一生,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写照。
此次分享不仅让师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嘉锡精神”的内涵,更激发了大家以先辈为榜样,勇担时代使命、投身科研报国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