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由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承办的“2025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碳中和未来技术分会”在福州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位顶尖专家学者,围绕碳中和目标下的前沿技术路径展开深入探讨,旨在通过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落地应用。

会议开幕式由福州大学化学学院院长钟羽武教授主持并致辞。他系统介绍了福州大学及化学学院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学等领域的学科积淀与“双一流”建设成果,并指出在全球碳中和愿景下,发展高效、可规模化的低碳技术已成为科研界与产业界的共同使命。钟院长强调,本次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能源与环境领域协同创新的一次重要实践。
上午的主会场报告中,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Stefan Bernhard教授分享了其在高通量光敏剂筛选与太阳能转化化学方面的最新进展;日本京都大学Atsuhiro Osuka教授系统介绍了合成卟啉类功能分子的前沿策略;新加坡国立大学Chunyan Chi教授则围绕拓扑π体系材料的构筑与性能调控作了精彩阐述。现场座无虚席,互动环节学者提问踊跃,展现出对碳中和关键科学问题的高度关注。

下午的会议设置了“功能材料”与“催化”两个平行专题会场,研讨更为深入。“功能材料”专题会场 由陈雄教授与李远明教授共同主持。上半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池春彦教授系统阐述了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的π-共轭分子的合成、芳香性及电子性质;印度IISER研究所的Kana M. Sureshan教授分享了利用拓扑化学策略解决高分子合成挑战的新方法;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徐清华教授报告了等离子体金属纳米颗粒的聚集诱导双光子发光现象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下半场,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伊藤英人教授介绍了稠环梯形共轭分子的溶液与固相合成新策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谢建平教授探讨了金属纳米团簇的全合成及其在电催化中的应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的Ilkhom Tajibaev教授展示了乌中科学家在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与稳定性方面的合作研究成果。

“催化”专题会场 则由曾华强教授与陈嘉彬副教授共同主持。上半场,湖南师范大学/京都大学的大须贺笃弘教授深入探讨了合成卟啉化学的最新进展;日本神奈川大学的松本太教授报告了通过调控铂基纳米颗粒的d带中心以增强电催化氧还原反应活性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的刘霄教授分享了量子点超晶格材料在集成量子光电子学中的应用前景。

下半场,印度维斯瓦-巴拉蒂大学的Alakananda Hajra教授介绍了氮杂环化合物的分子编辑研究;福州大学/大阪公立大学的安保正一教授深刻阐述了太阳能制氢技术作为实现碳中和关键路径的重要性和最新进展。

本次会议通过大会报告、专题研讨、海报展示等多种形式,为与会学者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契机,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联动思考。会议不仅系统梳理了碳中和目标下功能材料与催化技术的前沿动态,也为后续开展联合研究、共建合作网络奠定了坚实基础。凝聚共识、共享智慧、共促创新——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必将为碳中和技术的全球发展与区域落地注入新的动力。
会议同期举办了墙报交流评选活动,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宝贵平台。经评审,张瑞影、李宗南、张凤涛、杨莎/魏升琛、朱凌云、林超、叶元基八位同学的七份墙报因研究新颖、表述清晰,荣获“优秀墙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