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黄浩课题组在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

作者: 时间:2025-10-18 点击数:

近日,杨黄浩教授课题组在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In Situ PROTAC Synthesis Enabled by Pathologically Activated Bioorthogonal Catalysis for Precision Cancer Therapy”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PROTAC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利用双功能分子同时招募靶蛋白与E3连接酶,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诱导靶蛋白降解,尤其适用于传统难以成药的靶点。然而,PROTAC分子通常分子量大、极性高,存在溶解性差、细胞渗透性低、生物利用度有限以及潜在脱靶毒性等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病理激活的可控生物正交催化方法,实现在肿瘤微环境中原位合成PROTAC分子,从而在提升其成药性的同时减少脱靶副作用。生物正交催化是指由外源金属介导、在生理条件下进行且不干扰内源生物反应的催化过程;发展可控生物正交催化系统能够实现按需药物合成与药物精准递送。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病理微环境激活的通用型生物正交催化平台,用于在肿瘤内原位生成PROTAC。该策略将两个小分子前体与谷胱甘肽(GSH)响应的Click-T-Cu(II)预催化剂共同封装于靶向脂质体中,使其在肿瘤区域富集,并被癌细胞中高浓度GSH激活,进而通过点击化学反应生成活性PROTAC分子。该平台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有效降解致癌蛋白,展现出强效的抗肿瘤效果,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靶细胞选择性。通过便捷替换靶向“弹头”,该平台可降解多种疾病相关蛋白(如Brd4、PARP1、NF-κB等),显示出广泛的适用性。ABC-PROTAC平台不仅克服了传统PROTAC技术生物利用度低和脱靶毒性强的问题,其模块化设计也为拓展至其他靶向降解策略提供了通用方案,为发展精准蛋白质降解疗法开辟了新途径。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杨黄浩教授陈兆委教授姚宇航副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福州大学化学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欧阳地兰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

论文信息:“In Situ PROTAC Synthesis Enabled by Pathologically Activated Bioorthogonal Catalysis for Precision Cancer Therapy”, Dilan Ouyang, Rongjin Yang, Yuhang Yao,* Fang Jiang, Sijie Song, Yuheng Yang, Edikan A. Ogunnaike, Zhitong Chen, Zhaowei Chen,* and Huanghao Ya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5, DOI: 10.1021/jacs.5c15945.

Copyright © 2010-2025 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