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专业简介
日期:2014-09-25 阅读次数: 作者: 来源:

    药物分析学科属于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的二级学科,分别于2003年和200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点。本学科现有教师31人,其中教授25人(博导2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1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人入选“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获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获福建省青年科技奖。本学科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支以海外归国博士为学科带头人和核心学术骨干的学科团队。学科团队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能够把握学科发展前沿。截止至2013年,本学科共培养毕业博士10余名,硕士80名。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较高,历年均有研究生获得优秀博士和硕士论文。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生物电分析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运用现代电化学手段和电化学传感技术开展生物体内微量组分的分析研究;具体包括:(a) 生物微量元素的测定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b)生物体中氨基酸、蛋白质、激素、碳水化合物等重要组分的测定;(c)生物体中某些微量药物成分的测定及其在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d) 微型离子选择性电极及微电极在某些生理现象研究中的应用;(e) 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2)药物临床分析

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手段(色谱、质谱、光谱等)研究动物/人体内药物吸收、分布、排泄、代谢转化等,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药物临床分析是药物分析一个重要分支领域, 是新药研究、临床药物监测研究的重要手段。

(3)法医毒物鉴定

  运用法医毒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对体内外未知毒(药)物、毒品及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通过对毒物毒性、中毒机理、代谢功能的分析,结合中毒表现,综合作出毒药中毒的鉴定,为司法、刑侦等提供技术支持。

(4)兴奋剂检测

  运用现代微分离分析技术(微柱液相色谱-质谱、毛细管电泳-质谱、电色谱-质谱等)开展体液(血液、尿液、汗液)中痕量兴奋剂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复杂生物体系中微量/痕量组分的样品预富集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5)免疫(传感)分析

免疫分析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来测定痕量物质的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方法。该研究方向主要是从临床疾病预警与早期诊断的需求出发,结合纳米技术、电化学技术以及生物传感技术,开展疾病标志物的筛查、早期诊断以及相关免疫试剂盒开发等研究。

(6)天然药物分析纯化与表征

天然药物分析是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本研究方向主要利用有机/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天然药物的活性成分等进行分析、提取分离、表征等方面的研究;此外还开展新型药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

    本学科具有先进和完备的研究条件和设备。有可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验室面积4800余平方米。拥有气相/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力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毛细管电泳/电色谱-质谱、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一批高端分析仪器,专用仪器设备近4000万元。本学科还与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 
近年来,本学科取得的科研成果显著,主持和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重大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卫生部重大专项等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达100余项。团队近5年来在国际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500多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或JCR I区的高水平论文20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63项,授权47项。以上研究成果曾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