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2025-02
共同一作!我校分子工程+研究院冯键强副教授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福州大学分子工程+研究院冯键强副教授与南京大学黄小强特聘研究员和厦门大学王斌举教授等在“光酶催化”方面共同开展合作研究。相关成果近日以“Synergistic photobiocatalysis for enantioselective triple radical sorting”为题发表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福州大学冯键强副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学黄小强特聘研究员和厦门大学王斌举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团队针对三组分反应及立体化学调控的难题,通...
27
2025-01
我院卢春华/杨黄浩课题组原创性成果在JACS上发表
近日,我院卢春华/杨黄浩课题组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NA Tetrahedron-Driven Multivalent 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as: Enhancing Protein Degradation Efficiency and Tumor Targeting”的研究论文。在本文中,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 DNA 四面体的多价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s,AS-TD2-PRO),相较传统二价 PROTACs 展现出更强蛋白降解潜力,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蛋白水...
25
2025-01
我院郑寿添/李新雄/高瑜教授原创性成果在《Angew》上发表
近日,我院郑寿添/李新雄/高瑜教授在《Angew. Chem. Int. Ed.》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Highly Biocompatible Polyoxotungstate with Fenton-like Reaction Activity for Potent Chemodynamic Therapy of Tumor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报道了一种具有类芬顿反应活性的高生物相容性多金属钨酸盐用于实现肿瘤化学动力学治疗。将芬顿化学和纳米药物与癌症治疗进行整合极大地促进了化学动力学疗法(Chemodynamic therapy,CDT)的发展。...
24
2025-01
我院张子重教授课题组原创性成果在Angew.上发表
颗粒光催化全水分解(PPOWS)由于具有简单、易于操作和低投资成本特性,被认为是直接生产太阳能燃料最具颠覆性和竞争力的方法之一。然而,在传统的PPOWS过程中,析氢反应和析氧反应在同一光催化剂的表面位点上,从时间和空间上紧密耦合,这不仅带来了严重的H2-O2逆反应,还存在H2/O2混合物爆炸的风险。因此,在光催化全水分解反应中分离H2和O2的巨大成本和风险是工业化应用PPOWS的重要挑战。福州大学的张子重教授和沈锦妮副教授...
22
2025-01
黄剑东/李兴淑教授课题组原创性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近日,我院黄剑东/李兴淑教授团队在光动力免疫治疗缺氧肿瘤的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光动力治疗联合肿瘤免疫治疗(简称光动力免疫治疗,PIT)的相关研究处于初期阶段,现有的光敏剂(PS)主要通过氧依赖性较高的II型光反应发挥抗肿瘤作用,而肿瘤微环境(TME)的缺氧特性极大地限制PIT的效果。因此,开发对氧依赖性较低的PS,成为推进PIT临床应用的关键。对此,福州大学化学学院黄剑东/李兴淑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
18
2025-01
我院黄明东/江龙光课题组原创性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
2025年1月15日,我院黄明东/江龙光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of a Recombinant Ang1 Variant with Enhanced Tie2 Bind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ttenuate Sepsis in Mice"的研究成果。该工作报道了一种新型重组Ang1变体Ang1A451D,通过提高其与Tie2受体的结合能力,显著改善了小鼠脓毒症模型中的炎症反应和器官损伤。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炎症综合征,全世界每年有4890万脓毒症病例和1100万相...
18
2024-11
李兴淑教授课题组原创性成果在Angew上发表
近日,我院李兴淑教授团队在治疗缺氧肿瘤的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由于较低的氧气依赖性,I型光敏剂(PS)被认为是光动力疗法(PDT)的更好候选者。然而,由于缺少通用有效的设计策略,I型有机PS的报道相对较少。此外,PS代谢和清除途径是一种重要的药代动力学特征,通过治疗后从体内消除PS来避免潜在的生物毒性(包括皮肤烧伤、皮肤过敏和全身致敏等),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一特征却被忽视了。因此,构建一个低氧气依赖性的高生物安...
26
2024-10
林森教授课题组最新Angew:掺杂随机性调控多相催化
单原子催化剂(SAC)的活性位点的催化性能通常可以通过金属单原子邻近的配位环境进行有效调节。然而,远离金属中心的掺杂物种对催化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尚未清楚。近日,我院林森教授课题组对随机分布在氮碳材料负载的Ir1周围的N掺杂物种在丙烷脱氢(PDH)中的作用和工作机制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研究发现,与致密掺杂模型相比(图1,上图),增加N原子与Ir1位点之间的距离会导致反应过程产生不同的能量变化。随后,基于随机...
29
2024-08
我院宋秋玲教授课题组原创性成果在Chem上发表
    2024年8月20日我院宋秋玲教授课题组在《Chem》在线发表了题为" Fluorinating electrophilic interception in the oxidation or protonation of alkynyl tetracoordinate borons "的研究论文,福州大学马星星博士为该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宋秋玲教授为通讯作者。由于氟原子的独特性质,有机含氟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许多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现代药物研发过程中,将氟原子或含氟片段选择性地引入生物活性分子被认为是改善其药理特性...
首页上页12345...7下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