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真能解决人际恐惧吗?心理咨询能起什么用?
日期:2018-09-10 阅读次数: 作者: 来源:

在公众场合,或者遇到陌生人时,不由自主地感到局促不安和紧张害怕。不敢瞧对方的眼睛,不敢说自己的想法,甚至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不得体,一言一行都显得傻里傻气。然后气不敢出,面红耳赤,脖子发抖,浑身颤栗,不能自制内心的声音全都是自我否定的:我不行。我不够好。我很傻。我很笨。我没有能力。我没有见识。我长得难看。我声音不好。没有气质。

更要命的是,对方似乎一眼就能看出这些不好来。甚至从陌生人的眼神中或者情态中,就能读出对自己的嘲讽和鄙夷。

很想很想要自己表现得更好些。于是,在内心连续不断地设想各种可能的场景与情形反复地预演自己如何应对或者回应,或者设想对方会对自己有着怎样的要求,内心要求自己努力按照那个标准去做。但在行动之际,比如开口讲话时,还是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才是好的,才是对的,时常举措失当,狼狈不堪。

甚至在行动之前,就已经预设了结局,注定是糟糕的,失败的,不被人喜欢的,被拒绝的。

更有甚者,在遇到陌生人之前,就被预设的可怕的灾难性的结果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开始逃避人际交往或者干脆拒绝跟人来往

02

怎么可能不跟人交往呢?内心还是想要有朋友,有交际。可是那种紧张害怕怎么解决?

于是,不停地反思自己的缺点,责备自己,苛求自己,然后陷入到无法自拔的抑郁情绪中。

只有不停地吃东西,似乎才能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可是,吃过东西之后,又对自己不满意——对自己的体型感到厌恶。

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头脑的幻想当中在虚的世界里,畅想自己的逼格,从而对现实的世界不屑一顾。

积极一些的,参加演讲表达方面的培训,希望能够找到自信。或者健身,让自己的体型更好些,似乎能给自己带来些舒服的感觉。

总之,能量全消耗在内在的心理活动当中,或者消耗在糟糕的感受里,在跟人相处时,仍然深受局限,不能如愿。

03

这些内在的羞耻感,对自我的消极意象,难道是与生俱来的吗?

不是的

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我的咨询过程中,我通常对来访者假设这样一个情形:一个小孩子,急着拉肚子,但却解不开裤带。然后拉了一裤裆,又脏又臭。请问,如果你是这个小孩你的照料者会有怎样的反应?

一类是带羞辱的照料者。小孩子体验到的是耻辱感,同时觉得自己很糟糕,很不好。

二类是责骂的照料者。骂小孩笨,要求他要如何如何。小孩子体验到的是羞耻感,同时感觉自己能力不足,达不到他人的要求。

三类是冷漠的照料者。对小孩子拉在裤裆里的事情,不管不问。让小孩子自己处理。小孩子体验到的是无助和冷漠,同时感觉自己是弱小可怜的。

因此,一个人对自己的消极意象和糟糕的内心体验,完全来自早年照料者对待小孩某种行为失当的回应而不是小孩子自己与生俱来的笨和傻。正是照料者的不恰当的回应,才给孩子的内心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

04

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客体关系。它包括三个要素:客体表象,内在体验,自体表象。通俗些讲,就是孩子跟照料者之间的互动方式,以及带孩子的内心体验

这就是一个人最初的人际模式。它的特点,是不受时空限制,就是说它是无意识的,是没有时间空间观念的它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导航地图。有心理学家将它称作“图式”。

就是说,在成年人的人际关系中,在交往的过程中,会一直把早年客体意象,自体意象、内在体验,照本宣科地投射到现实的世界中去,反复上演、重复早年的客体关系。

对于人际恐惧的人来说,由于早年照料者对小孩子某一行为的失当的回应,在小孩子内心形成了特定的客体关系。比如对陌生人的恐惧,糟糕的内心体验,我不够好的感觉,完全是早年经历和客体关系的再现

换句话说,在公众场合或者遇到陌生人时,沉睡在无意识中的早年的客体关系模式,就接管了当事人的意识。这个模式就是:陌生人是令人恐惧的;自我是不好的,笨的;内心体验是糟糕的。不仅重复早年的模式,而且结果也预设早期所得到的。总之,就是把当事人限制在内心世界当中,沉溺于旧的内心体验里,完全无视现实,不能活在当下。

05

那么,心理咨询能够帮到这样的来访者吗?

答案是肯定的。

怎么帮呢?

简单说,心理咨询,就是由咨询师扮演一个新的客体,跟来访者本人,即作为一个人的那个来访者,营造一种新型的客体关系,在彼此的互动过程中,带给来访者别样的内心体验。

作为整合取向的心理专家,我是暖爸咨询师。

我不会局限在行为上增强来访者的自信;不会局限在认知层面去改变来访者的客体表象或自体表象。我会在双方营造的安全而又充满信任的关系中,带给来访者矫正性的情感体验。会让来访者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健康的人,去发展出自己的人际功能。

比如,我会让来访者自己,以现在的身份和角色,在想中,去到那个拉了一裤裆屎的小子身边,去照料那个拉进裤裆里的小孩,来访者会怎么做呢?

通常,来访者会体验到一种怜悯,委屈,难过。然后说,自己会帮那个小孩换洗衣服,会包容他,毕竟是个小孩子。如此,来访者就可以自己去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就会对自己慈悲温柔。那么,来访者就有可能成为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