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需要信仰的,仿佛有了信仰,就有了运气。
老一辈拜观音、拜土地公、看算命先生。老话说“临时抱佛脚”,放在年轻人的网络时代,就变成了“你怎么才转发杨超越”。
“不转不是中国人”、“不转发就倒霉”的网络诅咒魔力,神奇地转化为了“转发会有好运气”的幸运加持。
对的,就是加持的感觉。
仿佛转发之后,就被活佛抚摸了头顶,或者接受了教皇的圣水洗礼,或者自己的人生被大师开了光。
由于其廉价、快捷、环保的种种优点,于是供人们转发的网络“法器”越来越多。
从想要不挂科,可以 “挂柯南、信春哥”,到失误也能事业好,可以转发奚梦瑶,从想要人生躺赢,就转发杨超越,到“转发这个周立波,永远都有人想养你”……
无论是面临考试,抑或职场不顺,仿佛满屏的网络“法器”就能让你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甚至开天辟地、扭转乾坤,刷频越高,法力越强。
网络上的迷信就一直这样不温不火流传、仿佛一直在积蓄着力量。
其实很多人也并不是当真,只是借网络的平台表达自己的愿望。
直到支付宝的引爆。
支付宝用价值超过一个亿的礼品把默默无闻的信小呆变成了人形锦鲤,创造了人人都能基因突变的中国网络梦。
原来,网络法器真的可以显灵,转发真的可以带来好运。
刹那间,各类锦鲤集中爆发,网络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就算是锦鲤本鲤物种入侵美国后的泛滥成灾,也比不上它在网络的繁衍速度。
为什么人们这么热衷于转发锦鲤呢?什么样的时代,会让你迷信锦鲤?
全世界都迷信锦鲤
在网络时代之前,作为鱼的“锦鲤”在真实的历史中其实已被赋予很多鱼之外的涵义。
在中国的典籍中,不难找到带有神话色彩的相关传说。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记载了鲤鱼驮人升天成仙的传说,将鲤鱼作为仙人的坐骑,东汉的《三秦记》已有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年年有鱼也成了年年有余的谐音
近几年间,“锦鲤”迅速与网络上的“祈福”“转运”结合,成功变身为供网友转发的网络“法器”。
从完全理性的角度来看,不管什么形式的祈福,都可以纳入“迷信”的范畴。
中国人的迷信由来已久,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三次“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的抽样调查”报告》,在中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非常相信”或者“有点相信”算命。而且,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算过命,其中更有2/3的人表 示日常的行为会受到算命结果的影响。
上海市科教团工委在2005年公布的《当代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报告》,22%的受访青少年表示完全相信网络算命。
中国科协解释说,是因为中国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不高。但是,事实却打了中国科协的脸。
韩国和香港在全球教育中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四。但是,这两个地方的迷信产业却异常红火。
根据英国教育出版公司培生(Pearson)集团公布的2014年全球教育系统排名,韩国在全球教育中排名第一,但迷信产业却异常红火。
韩国《朝鲜日报》也报道,人口不足5000万的韩国拥有各类算命从业者30万人。算命占卜行业的总产值在2005年就已经达到了2万亿韩元,和2004年韩国电影产业的总产值相当。
教育水平排名第四的香港也是远近闻名的“迷信之都”。一个个金融大鳄。在风水师们的策划下,在香港中环展开了一场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商业建筑风水大战,就连号称可以使用巫蛊咒术的降头师也能在这个“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的国际大都市里骗财骗色、大快朵颐。
就算是发达国家美国,“迷信”也不少见。美国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公司调查发现,25%的美国人认为他们“非常”或“有点”迷信。
根据《剑桥英文词典》的定义,迷信(superstition)是“不以理性和科学思维为根据的信念”,并 “将事件的发生归因为某种神秘的力量”。
而你在朋友圈里看到转发锦鲤求好运的,也有为了大学考试通过、毕业季找到好工作的大学生。一个生物学生转发锦鲤,希望能找出实验数据的问题,恐怕不是因为他没有科学素养,而是科学又虐了他千百遍。
不要以为身份地位高的人就不迷信,乔布斯晚年笃信佛教而拒绝现代医学的,结果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牛顿晚年沉溺与神学与炼金术,直到中毒而死……
对于迷信,有一种经典的心理学解释。詹妮弗·惠特森(Jenifer Whitson)和亚当·加林斯基(Adam Galinsky)的实证研究显示,当人们不知道某些事情为何发生,因而也无法控制这些事情的发生时,人们倾向于虚构对于这些事情的因果解释,相信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因果关联。为的是获得一种控制感(a sense of control),以消除未知或者不确定所带来的紧张和焦虑。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便是迷信的根源。
神经科学的研究,也支持这个说法。中科院的核磁实验证明,人们面对不确定或者正在焦虑时,大脑的右侧额叶中回会异常活跃。然而他们选择迷信时,大脑的右侧额叶中回的躁动就有所缓解。
迷信会在决策时给我们一种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的感觉,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良情绪。
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人有明确的绩效目标时,他更容易感到焦虑,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更大。
如果你只是学好英语,那你可能还不会转发杨超越,但你要是想在两个月突击过雅思托福,就得靠锦鲤了。
因此,只要存在我们无法合理解释和无法控制的东西,只要我们渴望缓解未知所带来的焦虑,就存在滋生迷信的土壤。正如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所言:“迷信是人类心灵的弱点,它一直并将永远潜伏于我们的心灵之中。”